社会价值投资时机已到
《中国慈善家》: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联合发起的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在第五届中国慈展会上正式启动,联盟的成立是否意味着在中国做社会价值投资的条件已经成熟?
王平:任何一个创新的事物不是在完全成熟以后才开始倡导和推动的,相反,是在时代提出新的话题之后,有一些先行者来探索、尝试还没有成为主流的方法、模式。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面临社会转型升级时遇到了一些共同的挑战,比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等。这些问题已经不能再由原来的行政和市场的力量来解决了,如果不人为地干涉,从政策机制、社会变革上进行创新的话,它们是不会被自动解决的。
那么谁来应对这个挑战?最初,我们认为公益慈善部门可以担当这个角色,后来发现第三部门也失灵,这个失灵甚至表现得更加无奈。公益的力量非常薄弱,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创新,在我看来它甚至变成了一种魔咒—提到公益,大家就想到捐钱、盖房子;只要套上公益的词,就被带到道德制高点。这说明我们在认识上出问题了,把公益当成是一个(社会问题的)救命稻草,这种对公益的理解是狭隘的,没有真正地理解公益是什么,也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民间社会、公民社会的力量,社会的主体在哪里。
所以我曾经说过一句话,要走出公益圈,用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过去这些年最好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案例,实际上是互联网,它让我们看到一股真正民间的、公众的力量,比如说Airbnb、Uber,这些共享经济正在以市场的方式解决以往制度层面没有能够解决的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我认为这就是社会创新型企业正在做的事情。
社会问题非常广泛,它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商业机会也比比皆是,我认为互联网、新经济以及新的创业家群体有巨大的能量,能够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创造商业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社会价值投资最好的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慈善家》:有人担心资本的进入对于尚不完善、脆弱的公益生态是一种冲击,你怎么看?
王平: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公益是什么?不是我们少数以公益为职业的人做的才叫公益,公益是公众的利益,所有人都是公益的主体,这是首先需要更正的。如果你跳出公益圈看公益的话,能够看到公平、公正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就在商业领域。特别是在那些有着创新活力的企业家身上,那些以产品/服务或体制机制创新的模式改变世界的人,我们称之为社会企业家,而他们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公益人。
我刚才讲过,我们所谓的民间,不是特指公益圈,而是指整个社会,包括社会组织,也包括企业家和普通的志愿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价值投资是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打造一个更加广泛的社会创新生态,而不是破坏生态。公益圈是一个非常单一的、不可以称之为生态的圈子,只有融入跨界的力量,实现价值链的延伸,从创业者到投资者,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智力投资—这样一个大的支持体系,才叫生态。
所以,我们搭建联盟就是为了走出公益圈这个不够生态的圈子,把社会力量全部调动进来,包括资本的力量,一起来推动、搭建一个生态。而影响力投资也好,社会价值投资也好,目的都是带来机制的创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我们去捐款,简单帮助弱势群体,让他们的生活困难缓解一点,不是目的;弥补整个体制、机制的不足,才是目的,让这个制度变得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才是目的。
《中国慈善家》:你这些年做了很多概念普及,尤其在社会创新和社会价值投资上着力甚多,为什么?
王平:我进入公益界一开始就抱有一个理想:一定要做体制机制创新。因为我本人也做过资助贫困生上大学,做过传统的公益救灾,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被异化了的传统公益丑陋面比比皆是,我刚才讲的,就是因为这个生态,不够“生态”。
如何可持续地、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首先,我们要看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体制、机制的不公平。比如说农村的孩子机会少,包括其他的弱势群体,这是机会上的不公平。
第二是体制机制上、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比如行政上的资源配置,很多时候是一刀切的,考虑不到具体的、个性化的、精准的需求,造成了浪费。
有时并不是我们缺乏资源,而是资源配置能力低;我们也不是缺乏第三次分配,而是没有系统解决方案的第三次分配,造成新的不公平和低效率。所以任何公益,只要围绕着公平性和资源配置、优化效率,包括环境可持续去做,都属于社会创新。我们定义社会创新,就是用三个“更”来定义的: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用社会价值引领商业价值
《中国慈善家》:最初你们提出的概念是社会影响力投资,到现在改为社会价值投资,突破了什么边界?进行了哪些规范?
王平:我们在2013年就提出社会价值投资的概念,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ment)这一概念中的“影响力”翻译成中文后,容易让人误解为是投资人或企业自己的影响力,而“社会价值”是直指问题本质的,就是说我们要去投资那些有社会价值的项目。我们在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的时候,他们完全接受我们的意见,他们是官方的机构,其实目前政府的话语体系很难接受“影响力投资”这样的概念。
第二,社会价值投资更明确一些,介于传统慈善和传统投资之间,用商业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影响力投资不应理解为只限于NGO、传统公益领域的投资,为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群输血,帮政府完成兜底任务,这样无法产生规模化的社会效应,难以促成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正是从这个内在含义出发,我们认为社会价值投资的概念比影响力投资的概念更加接近本质。
也有人说,生产一个杯子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是不是也是社会价值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规范和标准,造成模糊和泛化,那也悖离了我们的初衷。所以“友成”提出新的概念,实际上是解决过于窄化和过于宽泛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三A三力的社会价值投资标准。比如第一个A是 Aim—社会目标驱动力。一个被投企业在使命层面首先要有创造社会价值的驱动力,我们对此的衡量有三个维度: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共性、公平性和紧迫性。我们的云平台上有一套包括27个指标的打分标准,从各个角度来考察创业者和企业,这就是我们打造的、衡量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的“三A三力评价体系”,规范边界,实现量化指标。
《中国慈善家》: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的运作思路是怎样的?将怎样发挥引领社会价值投资的作用?
王平:社投盟实际上有三大使命。第一是倡导社会价值引领商业价值。有人说是两者兼顾,义利结合,两者重量等同,但一旦坚持的“义”会损害一部分“利”,那还做不做呢?我们认为如果社会价值非常高,即使利润少一些,仍然要做。另外,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对立的,而我们认为社会价值洼地往往也是商业价值洼地,不要一提社会价值就认为是公益捐赠,也不要一提商业价值就认为与社会价值相去甚远,所以我们坚持用社会价值引领商业价值,这种持续的倡导是联盟要达成的共识。
第二是打造一套社会价值评价的标准—“三A三力”。拿什么引领?最理想的办法是打造一个第三方平台,所以我们组织社会价值投资的项目路演、指数发布、案例分享评估排名,做一些市场引导。
第三,要做社会价值的投资服务。我们搭建的是一个跨界的全价值链平台,在社会创新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还要搭建一个专业扶持队伍,让资本和创业者实现对接,投资人能找到具有社会创新能力的企业,创业者能够找到懂得欣赏他们的投资人。目前一些企业已经收到很多投资者的邀约,这当中有很多服务的需求,比如对双方进行培训,告诉创业者怎样才能符合“三A三力”的标准,告诉投资者怎么去判断一个企业是否符合标准等等,有一点像投资银行。联盟是一个公益平台,免费提供服务,有更多会员加入,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参与到这种互动,这是我们希望打造的一个生态。最理想的是,我们的平台能够影响到政府政策,比如国家的双创引导基金,怎么样引导到社会价值投资上来,这些都有待于联盟逐步去推动、改善。
《中国慈善家》:理想状态下,社会价值的投资主体和投资对象是什么?怎么样更好地引导资本和这些社会创新的企业、项目对接?
王平:只要认同社会创新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认为它是社会价值投资的主体。被投资对象也一样,只要能够准确发现那些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有一套可行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且有实力和团队来操作执行,我们就认为它是社会价值投资的对象。
这是需要时间来培育的,现在联盟已经搭建,议题已经举起来了,今后要不遗余力去传播和倡导。具体比如说我们已经和中国投资协会达成一致,共同组织每个月的路演。以往他们没有专门去找具有社会价值的投资项目,但是我们从他们的项目库里发现很多实际上是有社会价值的投资项目,包括各地的“双创”活动也能发现这样的企业。另外我们还可以参与到一些大赛中,用“三A三力标准”去衡量,慢慢我们的知名度、影响力就会出来,就会有更多人主动找到我们。
全价值链服务
《中国慈善家》:9月23日,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与“中国投资协会项目投融资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社会价值投资项目路演会”,成功对接了一些项目,从这些案例中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
王平:现在很难说经验,因为中国的社会价值投资刚刚开始,我们希望能够慢慢把价值链搭建起来。对于早期尚未引起投资人注意的初创企业,在天使投资进入之前,我们先用基金会的钱扶持一下,使它们能够脱颖而出,不至于过早死掉,这个叫做“以捐代投”,我们联盟、基金会一定要带头做这件事。
当真正的商业资本进来后,这些企业获得天使投资,甚至进入A轮、B轮,也应该反过来为联盟的公益资金池捐款。如此,从“以捐代投”,到“以投返捐”,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这是我们试图在探讨的全价值链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我们希望投资人要“珍惜”那些真正想认真解决社会问题的“创始人”,他们有大的社会目标和驱动力,是抱有“这件事不干不行而且非我不可”信念的人。一定要把握这样的人,哪怕他现在不成熟,去帮他,耐心陪伴他成长,也许最后的结果是你完全想象不到的。
《中国慈善家》:公益领域也有很多人在倡导公益市场化,你对此怎么看?社会价值投资对公益市场化有何作用?
王平:我理解的公益市场化的初衷,和社会价值投资一样,是看到公益界的低效率,用公益来进行道德绑架,做事缺乏创新,砸钱之后产生的效果有限,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价值这些弊端。
但是公益市场化的提法有一些争议,争议双方的问题,我认为出在“化”字上。“化”其实就是一刀切的意思,代表着一概而论,意思就是“大家都得这样,只有资本介入,公益一定要做成这样,才是市场化”。市场是要遵循价值规律的,对于公益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往是缺乏研究的,有的人甚至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所以你一对公益组织、NGO提市场化,有人就糊涂了,要帮助弱势群体就是要给他救助,大灾大难来了就是要不求回报的帮扶,所以到底怎么市场化?
我们一般不这样提,但是要研究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可以融合的地方,比如要从根本上规模化解决社会问题,除了救急救贫外,更重要的是让这些被帮扶对象能够自我成长,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当然这个前期需要很多投入。
所以我们直接就用“三A三力”的标准,不只是对企业,对公益组织也一样有要求,不是说你是公益组织就理应得到捐款,你说你是公益的,你怎么创造社会价值?拿别人的钱毫无创意地去执行一些项目,没有人会无数次地去购买这样的服务。所以一定要研究公益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产品的创新。我理解的公益市场化,也是要强化这一点。
订阅我们的电子邮件与新闻把握最新行业信息